拉卜楞是什么意思、拉卜楞寺官方網站
記得上一次和夏河相遇要追溯到十年前了,歲月如歌,當我再次走出汽車站,站在這片依稀熟悉的街頭時,夏河依舊還是那個夏河,這里依舊沒發生什么變化,汽車站依舊設施老舊、路上的出租車依舊是2元隨便坐、寺院長廊里的轉經筒依舊緊鑼密鼓不停轉動著、的僧眾們依舊白天黑夜扣著頭,就連空氣中的氣息依舊也是那熟悉的味道。
拉卜楞記憶
拉卜楞寺在哪?
首先科普下,位于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縣城西郊,鳳嶺山腳下。
常規佛事活動:
拉卜楞寺的節慶及法會甚多,若能趕上拉卜楞寺眾多節慶法會的一個,會是非常好的旅行體驗。拉卜楞寺每年有七次大法會,其中以農歷正月的毛蘭姆法會規模最大、最為隆重。
毛蘭姆法會
正月祈愿法會,藏語稱為“毛蘭姆”。自正月初三晚起,到正月十七止,歷時15天。
正月初八舉行“放生”,給準備好的馬、牛、羊灑上凈水,在耳朵上系上彩帶等后放走。正月十三舉行“瞻佛”,將數十丈長的繡制佛像,展掛在王府對面山麓瞻佛臺,僧眾高誦沐浴經。十四跳法舞。十五日晚間舉行酥油花供燈會,各個學院、的僧人制作的酥油花,陳列于大經堂周圍,并供上酥油燈。十六日“轉彌勒”,僧眾抬著彌勒佛,在樂隊伴奏下,繞寺一周,以示未來佛彌勒將要治世。
天數建議:2天
如果只是想單純感受下“瞻佛”和當地人文,2天足矣。有些小伙伴會問:當天去行么?理論上當天去也行,但時間太趕,無論是班車還是自駕,需要必須早起,路上占用時間過多,可能看不到唐卡從大經唐抬出來的過程,只能看到唐卡展開和收起的過程,這樣幾乎錯過了大半精彩瞬間。
提前一天坐早上那幾班長途車下午基本都能準時到達,一來可以調整身心、二來可以提前熟悉下地形環境,不至于第二天那么盲目,如果在客棧里能遇見善談的背包狂魔或是老法師,也會給你些實質性的建議,彼此也會交流下當地所見所聞。
交通方式:
方式一:
蘭州市:蘭州汽車南站——夏河汽車站:票價75元每天7:30、8:30、9:30、14:00、15:00車程3.5小時左右
方式二:(準備游玩米拉日巴佛閣的朋友可選此方式)
合作市:合作汽車北站——夏河汽車站:票價22元每天間隔40分鐘一趟車程1.5小時
夏河汽車站——合作汽車北站:票價22元最后一班發車時間17:30車程1.5小時
住宿:
獨行的背包客或是三三兩兩結伴而行建議還是住青旅吧,拉章和紅石都不錯。瞻佛前夜縣城大大小小的客棧酒店一房難求,一些熱門住所基本被旅行社或是其他機構整棟包圓了,所以務必提前幾天預定,可選擇的范圍廣些、價位也適中。
天氣:
藏區的天氣一向風云變幻,網上的天氣預報只能做個參考,出行前看了下顯示小雪轉多云,但到站時晴空萬里。
在甘南朝圣寺廟請注意以下幾點:
1.進佛殿不能拍照
2.進佛殿要脫帽,不要用單手手指人和佛像
3.不能踩踏跨越經幡
4.盡量備點1元零錢,有很多朝拜者,請給于施舍,隨身帶些糖果,花不了幾個錢的,但小朋友很喜歡。
最后,一定要注意保暖、一定要注意保暖、一定..........重要的事情不想說三遍,2月的夏河氣溫還是比較低的,春節那幾天的氣溫都在零下十幾度左右,即便是艷陽高照,也感受不到有多么溫暖,早晚溫差大,尤其夜晚,羽絨服、帽子、面巾、手套神馬的算是最低標配了,尤其手套,大清早在不帶手套的情況下拍照絕對爽到極點,那種絕望與煎熬會讓小伙伴們連按下快門都是一種奢侈。
來到藏區,找家當地特色的客棧是首選,拉章臧家客棧,老板藏族大咖,俊朗的外表下略帶些許風趣,有酒有故事,足跡遍布祖國各地,屋內墻上掛滿了自己的旅行作品。
二樓公共區域很有文藝范,青春氣息濃厚,聽著音樂、品著當地啤酒,別有翻小資。地勢的原因,院內還是很安靜,晚上十點半禁止喧嘩,全員就寢。
客房都是以“達宗湖”“甘加”“桑科”神馬的命的名
白塔在藏區隨處可見,一般與寺院并存,長期以來,由于藏族佛教徒以造塔作為一種修德積福的途徑,佛塔作為一種象征寶物,供信徒頂禮膜拜;同時又具有威懾力量能夠壓制一些邪惡力量的神圣之物,供藏族信徒們祈禱求助。
轉經筒:筒里裝的有經書,從右往左走,逐個轉動轉經筒,就代替誦經,積德消業,藏傳佛教認為,持頌真言越多,越表對佛的,可得脫輪回之苦。
光禿禿的樹枝和藍藍的天空總有那么些不搭調
寬12丈、長30丈的巨大唐卡佛像就存放在樓上的大經堂內,第二天的瞻佛儀式也講從這里開啟。
不管你年齡與否,不管你富貴貧賤,遇見便是緣,既然來了,拍張到此一游的打卡照是必須的。
也許是多次進出藏區,對佛教寺院或多或少形成免疫,大大小小的寺院無論造型與結構幾乎大同小異,所以個人建議完全沒必要見寺就入。一些寺院明令禁止拍照,在沒有當地僧人做導游的情況下,進去也只能是走馬觀花罷了。
拉卜楞寺擁有世界上最長的轉經筒長廊,共有轉經筒2000個左右,環繞整個寺院,全長3.5公里,全部轉完,至少需要一個小時。當然,這是當地僧眾的節奏,一般游客過來時間緊張顯然無法完成。
供唐寶塔,需買票進入,20一人,里面的經筒很精致,光滑通透,登上塔頂能覆蓋寺院至少一半全景。
藏傳佛教的標志:與鹿.象征佛法生生不息,萬物皆有佛性.也是紀念佛主在野鹿苑初轉(傳經),一對溫順的小鹿聽法.一般放置在寺廟大殿前面正上方正中央。
雙鹿的標志有兩層意義,第一、釋迦摩尼佛在成佛后第一次講經說法的地方鹿野苑,此意初轉法論;第二、雙鹿是一雌一雄,代表男、女眾佛教徒聽聞佛法,是佛教徒的象征。
走到經筒長廊第一個拐角處,有座石橋,橋下河水湍急清澈,石橋對岸山頭的瞻佛臺一目了然。
僧人們正在為第二天的瞻佛儀式清掃著瞻佛臺。
站在瞻佛臺的山頭上,放眼望去,寺院全景凈收眼底。
唐卡并不是直接曬在水泥佛臺上,僧人們用一條條紅色粗繩由上向下拉緊搭建著龍骨,唐卡展開與收起都是在紅繩龍骨上完成。
看著眼前奔騰而過的河水,默默發了會呆。
相對莊重閉塞的寺院偶爾也會散發出青春氣息
好有愛的一家四口,左邊的雙胞胎男孩擦身而過時向我確認了眼神后,沒走幾步便轉身向我招著手。
步履闌珊的寶寶在家人的陪伴下,一同進入寺院祈福,寺內時常會見到很小的寶寶被爸媽綁在身后轉著經筒,有的甚至還是襁褓中的嬰兒。
雪山餐廳,位于寺院入口處的右手旁,二樓,窗外轉動經筒、跪拜的場景盡收眼底,也是享受沐浴、發呆的好去處。
當地的生活節奏不算快,轉完經扣完頭,三三兩兩要壺茶,聊著天,享受著午后時光。
入鄉隨俗,一杯甜茶是必不可少的,這種藏式甜茶?口感有種莫名怪怪說不上的味道,品了多口也說不出具體是哪里怪,有股杏仁的苦甜香,仿佛加熱的“露露”的味道。
店家今天主食暫時只提供米飯和面片,由于上午已經吃過一碗面了,便要了蛋炒飯,味道也是特有的藏式炒飯味道,量足管飽,米粒彈性實足,很Q彈。
茶足飯飽后,本想去客棧歇歇腳,猶豫再三,不想將這美好時光浪費在客棧,便又進入寺院,充分去感受眼前所能看到的一切。
不由自主繼續順著左手邊的經筒長廊混跡在大部隊里跟著眾人轉動著經筒,一步一個腳印不知不覺又來到了橋頭,天色已晚,山頭的經幡隨風搖曳。
經幡:把印有經文的彩旗串起來,掛到風最大的地方(山頂,埡口,橋梁),讓大風吹動彩旗,等同于讀上面的經文。
雖然華燈初上,但對岸經廊里的經筒依舊沒有要停下的意思,吱吱的響聲清晰可聞,經筒上方裝有聲控燈泡,隨著人過筒轉,燈就會一一亮起。
夜晚氣溫驟降,山頭的風出奇的大,360℃無死角,都快把自己整個人裝進羽絨服里還是不濟于事,呼出的氣貼在一次性口罩上也很快結成了冰。頭頂上叫不上名的飛禽盤旋在半空,由一只不一會集結為一群,由遠到近、由低到高肆意盤旋著,環顧這山頭只有我一人,老鷹圍捕獵殺巖羊的畫面立刻呈現在腦海里,自己不會已被當做明天瞻佛的祭品了吧,翻遍口袋和隨身攜帶的背包,能防身的也就一個手電筒和耳機,便匆匆按了快門故作鎮定的沖下了山頭。
第二天天還未亮,客棧的客官們便如趕集般出動了,望著窗外路燈清晰下落的雪花,總有種意念告誡自己,還是再睡五分鐘吧。
僧人們在唐卡出現的地方打掃著路道,并撒畫著祥云圖案。
住在寺院的僧人們也和前來瞻佛的僧眾們一樣情緒高漲,雖然下著小雪,但絲毫不影響他們對即將開始的瞻佛儀式的期盼。
上午十點,炮聲響起,在馬幫的開道下,“護佛隊”和百名僧人將巨幅唐卡從大經堂緩緩抬出,按著事先安排好的路線,一路浩浩蕩蕩駛向瞻佛臺。
一路上,前來瞻仰的僧眾和游客緊緊追隨唐卡,恭敬地朝拜唐卡以祈福。
巨型唐卡被僧人們緩緩抬上瞻佛臺
孩子們衣著光鮮跟著父母前來參加這一年里最盛大的節日
唐卡由上向下緩緩一點點展開
在陣陣法號聲中,當覆蓋在唐卡上面的幔帳被徐徐揭開時,巨幅唐卡展示在僧眾面前。藏族民眾口里不斷地念誦著向佛像跪拜,表達敬意,場面極為震撼。
數以萬計的民眾擠滿了廣場與河岸兩旁
此時此刻,法號聲、誦經聲再次響起,人聲鼎沸,鼓樂齊鳴。人們涌向瞻佛臺下,將能代表心意的哈達紛紛拋向佛像,祈求來年的平安和吉祥。
大約半個小時,瞻佛節接近尾聲,巨大的佛像又被紅黃色的絲綢遮蓋,僧人們開始從瞻佛臺的頂端將佛像慢慢放下,臺下的僧人將它緩緩卷起來。被卷好的佛像在人群的簇擁下又按照原先的方式抬回,鼓樂聲、誦經聲不絕于耳。佛像帶走了人們的祈愿和祝福,留下了一個平安祥和、豐收富裕的吉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