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鮮配送“貨重價低”,配送員權益誰來托底?
車頭掛滿貨、配送慢半拍,小馬拉大車、安全存隱患——
生鮮配送“貨重價低”,配送員權益誰來托底?
“重不壓輕、水放腳下、易碎物品的袋口要系緊,大體積包裝的放進配送箱里,掛在外面容易撞到腿,其他小件掛把手上。”11月25日15時,跑完午間高峰期的北京生鮮配送員小武一邊吃著蓋飯,一邊向記者介紹貨物擺放的“小訣竅”。
近年來,選購方便、品類齊全、即時配送的線上生鮮超市,日益成為消費者進行日常采購的重要渠道。近日,記者在北京采訪多位生鮮配送員了解到,與一般的外賣餐食相比,生鮮類訂單的貨物往往體量更大,有的訂單甚至重達30公斤,逢年過節更是“貨物掛滿車頭”。然而,貨物量增加卻伴隨著單量減少、危險性增加等風險,生鮮配送員的道路安全、勞動報酬等如何保障?
有的訂單重達數十公斤
一輛電動自行車,一個長60厘米、寬45厘米、高50厘米的超大配送箱,一臺架在車頭中間的手機——這便是生鮮配送員劉陽的全套行頭。
在劉陽一年多的配送經歷中,一般單個訂單重量為兩三公斤,一旦訂單里含有米、面、油、水等貨物,配送重量會明顯上升,有時一趟能達到十幾公斤甚至數十公斤。“最重的一次送了55公斤,其中一個訂單是4桶桶裝水、兩箱12瓶的瓶裝水以及一些水果蔬菜等。”為了完成這一趟配送,他將桶裝水放在腳踏區,瓶裝水放進配送箱,果蔬和其他訂單掛在車頭兩邊的把手上,3公里的路程騎得尤為小心。
“一趟可以接7單左右。我今天半天送了47單,在這個區域的排名是第5,最高的已經送了54單。”10月24日,生鮮配送員陳師傅向記者展示他的當日配送成績。記錄顯示,他當天送過一單29公斤的貨物,主要重量來自2箱礦泉水。
陳師傅告訴記者,他的日常配送重量為一趟7、8公斤,逢年過節時配送任務較重:“有買禮盒的,雖然不重,但是盒子很大,不好放也不好拿。”
對此,小武也深有同感。“夏天送西瓜冷飲,逢年過節采購米面糧油,這些都是比較重的商品。”小武告訴記者,在他此前工作的站點,一位配送員接到的訂單包含數十個節日禮盒,最后由站點和顧客溝通選擇貨拉拉配送才得以解決。
小馬拉大車,吃力又危險
大體量、超規格的生鮮訂單配送,給配送員的道路安全、體力消耗等造成不利影響。“主要是配送效率會受到影響。”小武坦言,配送重量或體積帶來的困難集中在“最后100米”,大重量、大體積的生鮮貨物有時需要多次上下樓搬運,遇到電動車無法順利進入或沒有電梯的小區,搬運過程更是困難。
在那次超大重量的配送經歷中,劉陽分了3趟才將貨物全部送上樓,“體力消耗很大”。此外,由于車頭處和把手處掛了貨物、腳踏區有重物,劉陽必須時刻注意放緩車速,尤其在經過路口、減速帶或轉彎的時候,既要控制車身平衡,又要防止貨物磕碰、物品掉落。
“在車輛操控方面,由于載重過大、體積超限,車輛的平衡性很難把握,特別是在轉彎、剎車時,容易發生傾倒。”南京工業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教授王衛杰分析認為,在載貨多的情況下,配送車輛寬度增加,在機動車道與非機動車道之間穿插行駛時,容易與其他車輛或行人發生剮蹭,進一步放大事故風險。在速度較快的情況下,車輛更容易失控。
部分生鮮配送員對記者提及,由于收入與送單量掛鉤,單趟配送時間被動拉長、配送效率降低,均對收入有影響。陳師傅介紹說:“我在接單的時候可以看到貨物重量,但是無論輕重,7元左右的配送單價是相對固定的。有時一單的體量大,一趟只能送一單。月均跑單數量越多,單價才會梯度上升。”
來自不同平臺的生鮮配送員在受訪時表示,平臺對訂單重量的限制并不統一:有的平臺設置了單個訂單重量30公斤的上限,有的平臺對水等物品設置購買數量上限,有的對顧客收取超重費。但對配送員而言,無論輕重貨物,統一單價的情況更為常見,且配送員實際拿到的超重費較低,遇到訂單超時、投訴等情況還將面臨降低單量或單價的處罰。
對超規格配送給予適當補貼
“風吹日曬很常見,腰疼腿疼胳膊疼是難免的”“送外賣費腿,送生鮮就要習慣重量”“有同事送了兩個月習慣不了重量,腰椎間盤突出了”……多位受訪的生鮮配送員向記者表示,生鮮配送首先需要適應的就是“沉”。在小武看來:“一些重量比較大的訂單,平臺可以適當增加一些配送費,還可以設置訂單的重量上限。”
“目前針對生鮮配送電動二輪車的載重、裝載體積沒有明確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條例或行業標準。”王衛杰介紹道,針對配送行業二輪/三輪車的裝載標準相對缺乏;現行管理規定主要集中在頭盔佩戴、交通信號遵守等方面,而非載重與體積。
“生鮮配送員群體面臨的道路安全、體力消耗、勞動報酬等情況,本質反映了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因計件薪酬支付方式和系統考核要求導致的系統性困境。”中國勞動關系學院法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沈建峰分析認為,生鮮配送員的薪酬按照送貨件數計算,但單價設置低,導致他們不得不通過提高單量來補償低單價。
在沈建峰看來,平臺的派單機制和計價規則扮演了關鍵角色,按件計費而非合理區分重量或體積,使得配送員在低單價下必須多帶幾單貨物,以維持收入水平。長期配送大體量、超規格的貨物,可能對配送員的身體機能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王衛杰建議,在平臺自我規范方面,應優先考慮安全,并優化派單機制,合理控制配送單量和時效,避免變相鼓勵超載;行業協會也要牽頭制定配送行為規范,推動形成行業共識。此外,交通管理部門、行業協會、平臺、配送員、車輛制造商等相關方,要共同參與制定裝載與配送標準。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研究員李長安提醒,平臺對超規格配送要有基本的風險評判機制,生鮮配送員也要有風險意識,不能為了追求收入而冒險長期超規格配送,應遵守道路交通安全規定行駛。
本報記者 劉小燕 武文欣《工人日報》(2025年11月28日 05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