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娃獨自在外 爸媽如何“撒手”?
最近,一則“媽媽為9歲娃獨自出國夏令營準備超強攻略”的新聞引起了較大爭議,折射的恰是當下一些父母育兒的悖論——條件好了,就想著讓孩子多參加夏令營這樣的同伴活動,但又這也不放心、那也要糾結,舍不得讓孩子“單飛”。
這則在網上熱傳的新聞,說的是一位叫“強媽”的上海媽媽,她有一個上小學二年級的兒子,暑假里要隨學校藝術團到加拿大交流訪問,但她卻希望自己的叮嚀與無微不至呵護能始終都陪伴著孩子的全部旅程。于是,她打印了兒子將住宿的賓館照片和地址、當地垃圾分類提醒,而且把這些打印紙都塑封起來,并打洞裝訂好。
在旅行提醒部分,她寫道:早上起床后要刷牙,刷前杯子、牙刷洗一下;洗臉不要弄濕衣服和袖子;外出活動書包里始終保持有瓶水喝,蓋子一定要蓋好擰緊;飯后記得用濕巾擦嘴擦手。她還為兒子搭配好了每天要穿的衣服,分裝在12個塑料袋里,每個袋子上都貼好了日期……正是這些瑣碎和細致,招來了部分網友的質疑。批評者直截了當地說,孩子外出夏令營,不就是為了鍛煉獨自生活的能力嗎?家長弄那么多呵護小貼士,那還不如不放孩子出去,天天拴在褲腰帶上更放心了。
不過,在靜安區閘北第三中心小學心理教師陳來秀看來,對于“強媽”為孩子出國夏令營所準備的行囊和出行寶典,還是應當表示理解與體諒。她說:“畢竟孩子才9歲,媽媽肯放手已經是件了不起的事情。所以,我相信‘強媽’寫那么多的叮嚀,特別是對孩子日常行為習慣的提醒,我相信這絕不是矯情,她平日里一定也是如此這般要求和培養孩子的。
且從提醒與教育孩子出門在外應注意事項的內容上看并無不妥,也未對旁人造成負面影響,反倒是滿滿的正能量。而它最大的意義還在于,是將平日細碎的叮囑更系統化、更規范化、更條理化了,可以讓孩子一目了然,對照執行。同時,身在異國他鄉的孩子,想念媽媽、想念家的時候,這份愛的叮嚀也絕對是最有溫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