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約車新政,處理市場與政府關系的范例
本報特約評論員劉文嘉
網約車管理只不過是單項改革,卻提供了杯水觀瀾的范例,其經過博弈最終獲得合法地位的過程,再一次透露出中國改革的經驗、路徑和大趨勢。
從28日下午4時開始,“私家車能合法跑專車了”、“網約車合法了”的媒體消息開始涌入微信朋友圈。此時,國務院新聞辦就深化出租汽車行業改革相關情況舉行的新聞發布會還在進行中,瞬間刷屏的消息,透露出大眾盼望已久的心態和石頭終于落地的欣慰感。
如何定性和管理網約車,已經在中國糾結了幾年,具象化地呈現了改革深水期的景觀。其間,地方實際管理中將專車黑車化處理的策略,中央相關部委透露出的從緊管理信號,一度讓網約車這一新興業態的發展陷入悲觀。現在,《關于深化改革推進出租汽車行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和《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的出臺,明確給予網約車合法身份、明確私家車可以從事網約車運營、要求降低出租車“份子錢”,彰顯了市場的勝利、重申了“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改革邏輯、表達了簡政放權和分享經濟的價值方向。
網約車管理只不過是單項改革,卻提供了杯水觀瀾的范例,其經過博弈最終獲得合法地位的過程,再一次透露出中國改革的經驗、路徑和大趨勢。曾有人總結,改革開放初期,一切改革幾乎都是從“違法”開始的,這確實有其道理。土地承包要冒著“現行反革命”的風險,個體經濟曾被冠以“投機倒把”的罪名,企業科技人員兼職要被判“受賄罪”——每一點改革的突破都經歷了“底層探索士頂層確證”的艱難過程,但最終都取得了成功。市場大門一旦打開,其力量就不是人為設計能夠隨意控制的,必將產生顛覆既有規則再重塑規則的進程,網約車管理正是這一進程在互聯網時代的呈現。
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它只是原來問題的簡單重復或延伸。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改革頂層設計對于底層探索的發現和吸納已經由被動轉入主動,并形成了尊重市場原發力量和原始民聲的習慣,這使得網約車“重塑規則”的過程變得成本更小、效率更高。可以看到,出租車改革和網約車管理從開始征集意見到最終出臺,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在順應市場方向、順應公眾訴求上態度明確、內容縝密,已經和改革早期的情況不能同日而語。需要有更多這樣的范例,才能勾勒出深水改革時代政府與市場的合理關系,才能形成對“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的眾多支點。
也正是因為如此,“網約車新政”普獲好評一事同樣內含著一個反思維度。那就是,管理者和研究者要共同檢視,現在還有哪些具體領域的壟斷正在束縛多元化、差異化競爭,還有哪些傳統管制模式正以合法監管的名義扼殺市場創新能力,還有哪些地方消費者話語權無法伸張,還有什么新興業態仍處于網約車曾經經歷的尷尬中,并從中導出施政方向。改革仍是當下社會的最大共識,網約車管理中體現的經驗和思路,最終應普惠到其他具體領域,以呵護和提振全社會的改革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