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豬產能分析(生豬產能分析圖)
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加快恢復生豬生產,做到保供穩價。我國生豬生產大省四川,2018年生豬出欄頭數達到6638.3萬頭。但同時四川也是豬價較高的地區,長期領跑全國。其中有哪些因素影響著四川的豬價呢?
2018年,全國31個省份的生豬產能可以分成六個檔次。
01 第一個檔次
第一個檔次是四川、河南、湖南和山東,這四個省生豬出欄的頭數均超過5000萬頭,分別為6638.31萬頭、02.38萬頭、5993.7萬頭和5082.26萬頭。四個省產量加起來超過全國產量的1/3,達到34.75%。
02 第二個檔次
第二個檔次是湖北、云南、廣東、河北、廣西和江西,這六個省份的出欄頭數,在2018年均超過3000萬頭,其中湖北達到4363.5萬頭。
03 第三個檔次
第三個檔次是安徽、江蘇和遼寧,這三個省的生豬出欄頭數在2000萬-3000萬頭之間,其中安徽達到2837.39萬頭。
04 第四個檔次
第四個檔次為黑龍江、貴州、重慶、吉林、福建和陜西,六個省份生豬出欄頭數為1000多萬頭。
05 第五個檔次
浙江、內蒙古、山西、甘肅、海南和新疆為第五個檔次,生豬出欄頭數在500萬到1000萬頭之間。
06 第六個檔次
天津、北京、上海、青海、寧夏和西藏則為第六個檔次,生豬出欄頭數均不超過500萬頭,其中西藏為11.94萬頭,在全國最少。
為何各地出現生豬出欄頭數的明顯差異?
中信建投期貨農產品事業部生鮮品研究員魏鑫表示,浙江的豬肉消費較多,但當地適宜養殖的土地少,加上是南方水網地區,有環保的壓力。
此外,山東、河南等北方地區,更靠近飼料原料地;另一些地方,比如廣西,人力成本低一些。魏鑫表示,生豬產業的核心能力是成本控制,哪里成本低,哪里的生豬養殖就更發達。
四川:第一產能大省為何遭受高價?
2018年全國生豬出欄數量前十大省(單位:萬頭)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從需求方面來說,四川、河南、湖南和山東都是人口大省,豬肉消費需求旺盛,而海南、甘肅等地人口少,需求也較少,所以產量比較低。
此前,農業農村部發布《加快生豬生產恢復發展三年行動方案》,在四川、河南、湖南和山東四個生豬產能第一檔的地區,只有四川是“產銷平衡區”,提出“要確保做到基本自給”。
盡管四川養豬養得多,但由于豬肉消費量大,目前是豬肉凈調入區。尤其是氣溫降低,四川人習慣制作、臘腸,進一步拉升了需求量。
消費也反映到豬價上。據農業農村部數據,2019年第49周(即12月2日-12月6日),四川豬肉均價為48.19元/公斤,位居全國第二。農業農村部表示,四川傳統腌臘開始制作,本地屠宰企業開工率小幅提升,加之外省豬肉價格上漲,屠宰企業外采豬肉成本提升,支撐本地豬肉價格上漲。
“四川還有一個問題是運費貴。”魏鑫表示,“喂豬的玉米是從東北或者山西運來的,豆粕是從沿海各個油廠運過來,這些地方距離四川都是相對較遠的,所以運費成本就比較貴了。”
四川如何進一步恢復生產,以實現產銷平衡的目標呢?
12月10日,農業農村部在四川省綿陽市召開大型生豬養殖企業幫帶中小養殖場戶發展座談會,交流企業“大幫小”成功做法,引導企業發揮自身優勢,進一步帶動中小養殖場戶盡快補欄增養、恢復生產。
包括溫氏股份、新希望等上市企業,都在積極的和四川簽訂生豬產業化項目合作協議。12月初的消息顯示,溫氏股份分別與四川省樂山市、涼山州冕寧縣、宜賓市珙縣等地簽署了350萬頭一體化生豬養殖項目以及200萬頭生豬屠宰加工項目投資協議。
各大豬企紛紛吹響了進軍“號角”,這或許將成為地方恢復生豬產能的重要抓手。同時,數據顯示,11月份生豬存欄環比增長2%,自去年11月份以來首次回升;能繁母豬存欄環比增長4%,已連續2個月回升。從不同區域看,有18個省份生豬存欄環比增長,比上月多6個;有22個省份能繁母豬存欄環比增長,比上月多5個。其中,東北、西北、黃淮海、華東、華南等地區生豬生產恢復較快。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