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自甘肅省臨夏州東鄉縣的唐汪大接杏。(資料圖)東鄉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活動舉辦地東鄉縣,是全國唯一、甘肅獨有的以東鄉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自治縣。除了聞名遐邇的東鄉貢羊,唐汪大接杏同樣是當地引以為傲的特產。
唐汪鎮名稱源于唐、汪兩姓聚居,背后是一段跨越民族與歲月的溫暖故事。早期,當地村民主動為遷徙至此的少數民族讓出土地與房屋,助力他們扎根,這種無私相助開啟了文化交融的篇章。此后,不同民族在這片土地上攜手耕耘、互通有無,互助精神融入生活日常。
唐汪與杏的緣分可追溯至明代。憑借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當地培育出品質上乘的唐汪大接杏,其肉質細密、汁水豐盈、果色艷麗,平均單果重90.3克。作為主產區的馬巷村,種植大戶唐永紅的“古樹茶園”擁有300多棵杏樹。她以游客采摘為主營,遇到大宗客戶收購時,還會幫助其他民族村民銷售。在唐永紅眼中,互幫互助早已成為大家的習慣。這種團結協作也體現在杏子從種植到成為美食的各個環節。
從2016年首屆采摘活動至今,唐汪大接杏產業持續發展壯大。東鄉縣縣長馬良佐介紹說,當地圍繞杏子延伸產業鏈,從枝頭鮮果拓展到果脯等精深加工產品,從單一的采摘體驗融入康養等新業態,讓小小的杏子釋放出巨大的經濟活力。
數據顯示,2024年唐汪鎮杏子種植面積達1萬畝,2800戶參與種植,產量超4000噸,產值達4000萬元。馬良佐認為,唐汪大接杏不僅是展示東鄉人文風情的重要窗口,更是促進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載體。
東鄉縣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同樣值得探尋。作為絲路古道的重要節點,這里曾回蕩著駝鈴聲,唐汪川馬巷古渡見證過茶馬互市的繁華。
行走在東鄉鄉村,農莊院落博物館里的斑駁墻痕訴說著先輩與自然共生的智慧;非遺工坊里,搟氈匠手中的潔白毛氈、釘碗師修復的瓷器,閃耀著傳統技藝的光芒;高亢悠揚的“東鄉花兒”,更是當地人抒發情感、表達對家鄉熱愛的獨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