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浮雕
“輕武器博物館目前開放展區面積6000余平米,館藏國內外主流輕武器600余件,圖片400余幅。涵蓋范圍包括冷兵器、熱兵器、現代兵器,以及未來輕武器。”輕武器博物館李館長說。這座博物館不僅珍藏著各個時期的著名輕武器實物,以及輕武器發明者的照片與生平,還埋藏著被歷史塵封的戰爭之中的“家國情仇”。
中華瑰寶:絕對劣勢下的全民族抗戰精神
走進輕武器展廳,輕武器文物、雕塑、油畫、幻影成像等技術的運用,帶領筆者穿越時空,回到了一個又一個璀璨年代,中華民族在戰爭年代之中的勇氣、頑強抗戰的精神與戰爭智慧在九轉回廊之中熠熠生輝。
這座占地數千平米博物館的亮點之一是一把九五式步槍。這是我國第一批設計完成并大批量裝備的小口徑步槍。這一步槍窮盡了設計者的心血,其定型跨越了20余年的時間。“這是我國輕武器從仿制研發階段跨入自主研發階段的代表作之一。”解說員告訴筆者。
駐足位于世界輕武器展廳入口的冷兵器時代展區,威武的刀器先聲奪人。“五百名中國戰士夜戰喜峰口時使用的就是這種兵器,它幫助中國軍隊殲滅了日本敵寇6000余人,成為抗戰時期中華名族抵御外辱的象征之一。”場館解說人員劉艷紅娓娓道來。享譽國內外的“大刀進行曲”的靈感也來自于這場戰役。夜戰喜峰口是一場強與弱的對決,同時也是一段血與淚交織的歷史。
左數第四把軍刀即為“夜戰喜峰口”時使用的兵器
1933年3月9日,日軍攻占喜峰口。在激烈的交戰中,喜峰口多次易手,29軍許多戰士壯烈殉國。當喜峰口再次被日軍占領后,109旅旅長趙登禹仔細分析形勢: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只能智取,不能強攻,應以夜襲的方式反擊日軍。喜峰口戰役大刀隊于是便組織起500精兵強將,分左右兩翼突襲日軍。身背大刀的勇士們攀垣越墻,分頭摸進各村敵營。驕橫的日寇做夢也沒想到29軍會來偷襲,都在呼呼大睡。大刀隊的勇士們懷著報國雪恥的民族仇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掄起大刀橫砍直劈,日軍官兵正做著美夢,便稀里糊涂地成了“刀下鬼”。特別是109旅旅長趙登禹,在受傷的情況下依然不下火線,親自率領大刀隊向日軍炮兵陣地發起進攻,手刃日寇60余人,繳獲大炮18門。
在夜戰喜峰口戰役中,男兒的血性被演繹的淋漓盡致:二一七團九連戰士匍匐近敵,力握敵機槍而出。墻孔小,槍身粗,本不能出,但在死難戰友面前,一位戰士怒火填膺,國恥民恨集于一身,盡力一拉,墻倒槍出,不顧雙手被槍管烤得骨焦肉爛,反槍斃敵,掃清前進道路,保證了中國軍隊全殲敵人的輝煌勝利。《大公報》特派記者在前線看到:“中國軍隊雖遭受敵人之強烈炮火,亦不稍退。……中國軍隊用手榴彈投擲較遠之敵人,較近者則揮大刀砍殺,殺聲震天,血光滿地。”
冷兵器展廳中另一個引人矚目的兵器是刀、槍、劍、戟、斧、鉞、鉤、叉等十八般武器。“根據歷史考究,十八般武藝為歷史流傳,而十八般兵器則為戲說。”講解員告訴筆者,十八般兵器泛指中國不同朝代流傳下來的諸多兵器。隨著歷史、地域、流派的不同,其種類和形狀也不盡相同,因而衍生出了傳奇般的“十八般兵器”。
十八般兵器
世界輕武器展廳:世界“名槍家族”大起底
進入世界輕武器展廳,各式各樣的輕武器盡收眼底、設計師超然的想象力如星光一樣在展示廳中“翩翩起舞”。
從熱兵器廳步入現代兵器廳,近現代戰爭歷史的真容漸漸清晰,無限創意在腳下延伸……在這里,解說員向筆者詳細介紹了熱兵器、手槍、沖鋒槍、步槍以及狙擊步槍的演變過程以及其中的“翹楚之作”。
下圖展示的是轉輪手槍的代表作。這一槍支族群出自美國柯爾特公司之手。“這是一戰和二戰之中,生產量較大的手槍廠家。主要大量裝備給美軍,并且一直沿用至今。”解說員稱。柯爾特本人被譽為“手槍之父”,柯爾特手槍種類繁多,0.38英寸的轉輪手槍在一戰、二戰大量生產,遍布世界各地。其優勢是可靠性好,故障率低,結構緊湊,尺寸小。
出自美國柯爾特公司之手的手槍
歷史長河披沙瀝金,留下的必然是珍寶。瓦爾特PPK手槍就是其中之一。該槍的問世開創了手槍雙動擊發機構設計的先河。這一類型的手槍主要供自衛使用。這款手槍于1929年推出并定位為警用手槍,簡稱PP手槍,在1931年又推出刑警用手槍,簡稱PPK手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最先進的手槍。納粹黨于1931年奪得政權后,這兩型手槍大量秘密配發,而1945年4月,希特勒同樣也是使用他的PPK手槍在柏林元首地堡開槍自殺。此外,瓦爾特PPK手槍在許多電影和虛構的小說中也屢見不鮮,更是秘密特工007(詹姆斯 邦德)的代名詞。
瓦爾特PPK手槍
比利時FN M1935(9mm)手槍更是被在戰爭年底在中國有“手槍之王”的美稱,至今仍有超過50個國家在裝備使用。之所以叫大威力手槍,是因為改槍首次采用雙排單進供彈機構,容彈量達到13發,遠超其它手槍容彈量。該槍采用槍管是短后座原理,結構上已登峰造極,目前未有超越。
比利時FN M1935(9mm)手槍
德國MG08馬克沁重機槍,稱為“水機關槍”。馬克沁機槍是世界上第一支自動武器,他帶給世界戰場的是令人膛目結舌的殺傷能力,而帶給清朝政府的卻是永久的遺憾。清政府總理大丞李鴻章當年訪歐時馬克沁本人給李鴻章推薦過此槍,并進行了演示,李鴻章連聲稱好。但由于價格過于昂貴,未能及時引入。
馬克沁機槍
眾所周知,戰爭勝利的決定力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裝彈速度的快慢。馬克沁的機槍一旦開始射擊,就可以一直持續,直到彈帶上的子彈窮盡為止。結構創意完成后,馬克沁本想秘密進行射擊試驗,卻不料走漏風聲,英國劍橋公爵殿下聞風趕到小作坊參觀,皇室一動,舉市跟隨。在眾目睽睽之下,馬克沁機槍的肘節機構像人的肘關節一樣快速靈活地運動,子彈颶風般呼嘯掃射,觀者無不目瞪口呆。
真正讓馬克沁出風頭的“舞臺”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戰爆發的時候,真正認識到機槍重要性的只有德國,當時,德國陸軍裝備的馬克沁機槍超過12500挺。驚心動魄的時刻出現在索姆河戰役:1916年7月,德國人以平均每百米一挺馬克沁MG08機槍的火力密度,向40公里進攻正面上的14個英國師瘋狂掃射。一天之內就使6萬名英軍士兵傷亡。機槍的殺傷力和血腥氣息于這一天達到了頂峰。
馬克沁重機槍的火力,也給操作者留下深刻印象。據曾經參加淞滬會戰的一名國民黨軍隊機槍手回憶:“馬克沁重機槍可以連續射擊4個小時,而且還可以用來打空中的飛機……在戰場上,我按下扳機,馬克沁重機槍立刻噴出長長的火舌,包圍過來的日本兵后退不及,我親眼看著子彈以極快的速度飛向他們,打在他們的身上就噴血,打在地上就冒煙,跳彈飛在墻上火星直噴,有的日本鬼子連哼都沒有哼一聲就被一槍斃命!”
同樣名垂青史的還有美國M60通用機槍。它從1958年裝備美軍至今,直至今日仍是美國海軍陸戰隊的主要機槍。這款槍也是史泰龍在拍攝《第一滴血》中用過的。M60機槍配圖為越戰時的著名照片,為了避免槍支進水,一黑人士兵高舉M60機槍渡河,最終該士兵被洶涌的河水吞沒犧牲,為這款槍支注入了生命的力量。而拍攝此張圖片的攝影師憑借照片榮獲當年普利策新聞獎。
除了世界名槍之外,具備各種高科技功能的特種槍械也因其功能各異而引人駐足,其中的部分手槍更是成為了世界槍迷發燒友所酷愛的藏品。
在大規模戰勝退出歷史舞臺的今天,局地戰爭以及反恐戰爭取而代之。拐彎槍就是“反恐精英”之一。拐彎槍并非槍管彎曲,而是設計了一個可拐彎的槍架,槍架前方配置成像系統、照明系統等,將手槍固定于前方,可手動裝置控制槍架左右擺動到固定角度,通過光電屏幕觀察、瞄準射擊。射擊者無需暴露自己,隱避在墻角的一側就能射擊。同樣,云爆彈也是反恐利器,可將藏身于復雜、隱匿地形中的恐怖分子逼入絕境。
其他世界名槍:
德國盧格
美國
德國毛瑟
日本
中國展廳:凸顯國人非凡的創造能力
進入這一展廳,最先入目的是一幅極為罕見的畫面:“毛主席與槍支親密接觸。”毛主席戎馬一生,很少接觸槍械。這是毛主席視察北京軍區訓練情況時留下的與槍械近距離接觸的照片。圖中另外兩位主要人物是楊勇和羅瑞卿,當年陪同主席視察部隊訓練情況。
毛主席與槍支親密接觸
進入到中國展廳,安靜地置于展柜中的一柄柄輕武器帶著筆者穿越時空,回到戰火紛飛的年代,感受著中國軍人在絕對劣勢下能夠堅持全民族抗戰的精神,以及中國輕武器從進口到自主研發的更迭演變。
在手槍領域,開創“中國制造”先河的是上世紀90年代開始研發的92式9mm和5.8mm兩種新手槍。“這兩款槍械是當今國內軍、警主要裝備,武器性能都已躋身世界先進水平。”李館長語帶自豪。其中的92式9mm手槍主要為警用, 5.8mm為軍用,其穿透極強,能在50米的距離上穿透普通的鋼盔。 “這兩款手槍分別裝備給了駐港以及駐澳部隊,是維護國家主權的象征之一。”解說員說。
中國制造的92式手槍
進入新世紀,為了滿足國內新形勢的需要,推出了國內首款轉輪手槍——05式轉輪手槍,該手槍的裝備填補了國內轉輪手槍裝備的空白。
而我國步槍的發展從仿制AK47開始,在上世紀70年代后終于推出了自己的第一代槍族產品——81槍族。隨后,90年代又推出了自己的第一代小口徑槍族,逐漸縮小了與發達國家同類武器的差距。在這其中,88式5.8mm狙擊步槍更是脫穎而出,成為世界上第一支小口徑軍用狙擊步槍,主要裝備給特種部隊等,“負責”執行反恐、反劫持、重大安保及殲敵要員等特殊任務。在2011年5月,在“第十屆國際軍警狙擊手比賽”我軍選手用此槍取得了個人總成績第二的好成績。
我國的81槍族
88式5.8mm狙擊步槍
警用轉輪手槍系統同樣也是國內有關部門組織力量自主研發的新型警用武器,微聲手槍世界先進水平,多功能電擊槍、激光炫目槍、防暴槍、捕網槍、定向能聲波驅散系統均是根據反恐需求開發的新產品,有較高的技術含量,并且在不同領域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信息時代帶來的科技變革同樣走入了軍隊。警用數字化單兵作戰系統是現代軍用單兵作戰系統在警用方面的應用,該系統主要由攻擊、信息和防護三大系統組成,具備圖像傳輸功能,有定位導航系統,可以隨時發現目標,對敵人的位置進行定位。實現語音通話系統,便于班組之間,下級和上級的聯系。
警用數字化單兵作戰系統
輕武器帶來的是具像的震撼,而一幅幅生動的圖像和高科技幻影則講述著戰爭給各個國家帶來的創傷:彈痕、廢墟或者由于戰爭而嘗遍人間離合的人們。 “戰爭帶來的傷痕是無法彌合的。”李館長語帶沉重。
“輕武器博物館建立的初衷并不僅是讓社會大眾一睹世界名槍的風采。”解說員告訴記者, 同時,也希望,在走出輕武器博物館那一刻,公眾能夠記住中國軍隊在絕對劣勢的條件下能夠堅持全民族抗戰,為國奉獻的精神。畢竟,當今的和平生態是前人用智慧和生命換來的,值得我們捧在手心,倍加珍惜,同時也提醒公眾應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和周邊態勢保持警惕。
“還原真實的抗戰,理解輕武器文化,才能對和平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并且引導公眾和軍人從維護和平走向建設和平。”工作人員說。(賈敏)